前言专业配资平台
1933年10月,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“围剿”,蒋介石大手一挥,调集150万坐拥精良装备的重兵将苏区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“对消灭共产党,本人有极大的信心和把握,不出两个月自见分晓。”老蒋得意忘形,殊不知我党书写的一大传奇故事,就此翻开篇章。
两万五千里的长征,让红军部队在凶险艰难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。
可鲜为人知的是,在发起长征的背后,一个“乞丐”提供的绝密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,此人究竟是谁?
1
“我要见周恩来!”伴随着一股臭味,站在哨兵眼前的是一位步履蹒跚的叫花子。
小战士上下打量着他,此人不仅衣服、鞋和裤子全都破破烂烂,甚至嘴角还挂着干结的血。
可一听到此人要见周总理,小战士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随后问道:“老乡,你叫啥名字?”
乞丐艰难地抬起了头,嘴里吐出三个字——“项与年”。
周总理闻讯赶来,可此时的项与年,由于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已经说不出任何话了。
看到项与年的处境,周总理红了眼眶,这一路走来,他得遭了多大的罪!
正当周总理和几名战士准备将项与年扶起送往医疗所的时候,项与年紧紧抓住了周总理的手,而眼睛却紧紧盯着自己那双破破烂烂的鞋。
周总理心领神会,当战士们从鞋底拿出一份有关蒋介石围剿红军“铁通计划”的详情内容后,众人惊出一身冷汗。
项与年是怎样获得这份情报的?又是如何沦落为乞丐的?
故事还得从1927年项与年从南洋返乡后说起,在回国之前,正处国共合作时期,老百姓已经看到了大革命胜利的希望。
但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却做出了一个寒心的计划——背信弃义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。
项与年的处境十分危险,好在临危不惧,联系到了党组织。
毕竟有过在南洋活动的经历,在组织的安排下,项与年来到了上海中央特科三科红队工作。
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,特科的任务进行起来异常艰巨。
不仅得保护其他地下党员的安全,还要寻求一切机会打入敌人内部。
1930年,蒋介石司马昭之心早就人尽皆知,他索性也不再藏着掖着。
当即调动数十万大军向江西等地靠拢,接连发动数次大围剿,妄图消灭红军部队主要力量甚至全部力量。
2
1934年10月,多次“围剿”计划的失利让蒋介石怒不可遏,于是在江西庐山牯岭召开军事大会。
“铁桶围剿”计划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中横空出世,这第五次“围剿”计划,蒋介石信誓旦旦,他认为双方实力差距悬殊,胜利唾手可得。
倘若按照以往的经验,我军在面临国民党“围剿”时,大部分时候都是敌众我寡的局面。
但今时不同往日,中共中央在“左”倾领导下脱离了实际,一旦“铁桶围剿”计划席卷而来,后果不堪设想。
然而蒋介石身边的一位大将——莫雄却在这时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从当年蒋介石“围剿”计划伊始阶段,莫雄就已经心生不满,作为曾经国民革命军的师长,他对我党的很多同志都有深入了解,共产党是好是坏,他心中怎会不清楚!
有传言称莫雄不仅在蒋介石身边工作过,甚至还救过蒋介石。
可也正是长时间地接触,让莫雄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。
当时在上海的时候,即便国民党反对派像疯狗一般四处寻找我党人员的下落,甚至当成升官发财的机会,但莫雄却不愿与这些人为伍。
甚至还要求过加入我党,但此时担任上海地下党领导人的李克农做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,也为后续情报的传递埋下了伏笔。
“莫雄既是革命的老前辈,又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,加入共产党我们绝对欢迎,但组织上认为莫先生现在不参加共产党为宜,望日后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帮助。”
虽然没能成功加入共产党,但莫雄对我党的决策深表理解。
1933年10月,在蒋介石的任命下,莫雄成为江西德安区专员兼保安剿共司令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莫雄将计就计,和中央特科取得联系,将我党人士安排到了司令部。
实际上,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牯岭召开的会议,莫雄按理来讲不能参加,但鉴于在战场上出色的表现,他还是受到了破格邀请,这和我党在背后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。
蒋介石也觉察到了莫雄对自己的疏远,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莫雄都得不到老蒋的重用。
但我军突然佯装进攻,故意在同莫雄的交战中让其获胜。
两次大捷让莫雄成为国民政府中叱咤风云的人物,因而重新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。
当得知“铁桶围剿”计划的具体细节后,莫雄如坐针毡,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情报传递给我党,谁能够担此重任呢?
下山之后,莫雄找到了三位同志,考虑再三,项与年成为传递情报的最佳人选。
一方面他清楚地形和路线,除此之外他能言善辩,尽可能降低沿途风险。
3
项与年佯装成教书先生,一路翻山越岭,昼夜不停的踏上了前往瑞金的道路,但这一路,实在充满艰辛。
且不说途中历经永修、新建、南昌、丰城、崇仁等八个县市,光是国民党设下的重重关卡,就有好几十个!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项与年出发之前,三名同志连夜用特制药水将绝密文件的主要内容写在四本字典上。
途中为了减少和国军的接触,项与年在白天穿梭于人迹罕至的山林,只有到了晚上才穿梭于民间小巷。
可没想到,刚进入南昌,意外突然到来。
项与年经过国民党的一个关卡时,上前搜查的士兵看到这位蓬头垢面的教书先生便感到不对劲。
于是一把夺过他手中的袋子,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了出来。
可疑物品倒是没发现,但几本字典却掉了出来,官兵翻了翻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,于是将字典扔到项与年面前,怒气冲冲地说道:“拿着你的东西快点滚!”
考虑得即便如此周全,仍旧未能达到项与年的要求,教书先生的身份还是太过明显。
只见他拿起一块大石头,冲着嘴巴狠狠砸了下去,一颗、两颗……几下重击后,项与年砸掉了四颗门牙,潜伏到乞丐的队伍当中经过层层筛查。
直到10月7日这天,项与年才赶到瑞金沙洲坝党中央,把情报带到了周总理手中。
国民党为了实现“围剿”不择手段,不仅设下了数不清的地雷阵、碉堡以及铁丝网。
还对中央苏区展开了层层封锁,通过步步推进、慢慢蚕食,最后以150万大军,消灭不足十万人的红军部队。
说时迟那时快,中央根据项与年送来的情报,果断做出决策。
在10月10日夜里,8万多红军战士悄然进行转移,向湘西地区前进,长征就此拉开序幕。
红军完成战略转移不久,蒋介石的“铁桶围剿”计划如期而至,却不成想扑了个空,蒋介石勃然大怒,将几个手下骂了个遍。
结语
“要不是搞情报的同志及时将秘密情报传递给中央,红军可就是吃大亏了!”每每谈及此事,毛主席总是百感交集,对搞情报的同志赞不绝口。
这位隐蔽战线上的“无语英雄”,他的辉煌事迹值得我们后辈铭记!
参考资料:
1、莫雄、项与年勇挫“铁桶计划”——《传承》2009年第17期22-23,共2页
2、幕后英雄项与年——《档案时空》2011年第5期32-34,共3页
金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